保健 - 第68期 - page 61

60
傷了身體。這些,恰恰都助長了過度醫療之風。
可以避免的過度醫療
作為普通讀者,我們對制度的完善無能為
力,我們也無法從專業角度判定醫生的檢查治療
行為是不是屬於過度醫療。但是,就像在上面談
到的,臨床上很多過度醫療都是由於患者或家屬
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下面,就從典型案例入手,
為您剖析哪些過度醫療,是“我們自己的錯”。
現象一:追求“根治”引發過度醫療
很多人認為,治病求“斷根”是天經地義的
事,所謂控制症狀是“治標不治本”。只要是天天
吃藥,就是病沒治好。他們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
力,四處求醫問藥,不惜花光多年的積蓄,浪費
了很多金錢以及人力,甚至掉入了虛假醫療廣告
的陷阱,屬於典型的自身過度醫療。
典型案例:老王在今年的單位體檢中被查出
患有2型糖尿病。在當地醫院看病後,醫生為老王
開了降糖藥,叮囑他要長期堅持服藥、定期復查
血糖。老王不解:那我這病是斷不了根了?這輩
子就離不開藥了?不管醫生怎樣解釋,老王堅持
認為只有“斷根”才是真正治病,斷不了根就是治
不好病,就是庸醫。
於是,老王多方打聽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不
管是道聽途說的偏方,還是報紙電視上的廣告,
統統買來試。可是一年過去了,醫藥費花了一兩
萬,血糖卻越來越高⋯⋯
分析:要讓大家接受正確的觀點,首先要確
定什麼叫“根治”。從嚴格的意義來講,“根治”是
指一次治療後不再發病。其實,能一次治療不再
發病的疾病並不多(只有那些能獲得永久性免疫的
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某些經正規用抗生素
治療獲治癒的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
性腦脊髓膜炎等;一些經手術治療摘除病灶後不
再發生的疾病如闌尾炎、扁桃體炎等,才可稱得
上“根治”)。如感冒治癒後還有可能再次感染而發
病,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常見病;再如子宮肌
瘤、胃潰瘍就是手術切除後也有可能再次發病。
就糖尿病來說,醫學界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治
糖尿病的方法,中醫同樣如此。有些人患糖尿病
後,盲目迷信一些所謂“祖傳秘方”、“專治糖尿
病”、“糖尿病可以根治,服藥幾月包好”等廣告宣
傳,結果落得人財兩空。其實,雖然糖尿病目前
不能根治,但可以完全控制。有部分病情輕的2型
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必服藥,僅靠飲食控制和運動
治療就能夠維持血糖在正常水準;即使病情較重
者,只要堅持正確的、長期的治療,同樣可以長
壽。
提醒:就當前的醫療技術而言,確實還有很
多疾病,尤其是如糖尿病、高血壓病、血脂異常
等慢性病無法根治。但無法根治並不代表無法治
療,只要能夠控制疾病的發作、進展,提高患者
的生活品質,這種治療就是有效的。總之,完全
沒有必要為求一個不切實際的“根治”而掉入過度
醫療的誤區。
現象二:過分“大方”導致的過度醫療
在“手頭”越來越寬裕的情況下,人們對治病
也越來越“大方”,特別是對於那些在當前醫療改
革中依然享受著公費醫療或者參加了基本醫療保
險的患者,由於看病不花自己的錢或者很少花自
己的錢,一旦有錯誤的醫療消費觀念,在看病的
過程中就容易滋生過度醫療消費的願望與需求,
“過度大方”進而導致“過度醫療”。
典型案例:小麗的媽媽患有老慢支,每年
都會發作幾次。每次聽到母親的咳嗽和喘息聲,
小麗都非常心疼。這幾年家庭經濟情況好了,母
親的病一發作小麗都會帶她去醫院住院治療,並
要求主治醫生用最好的藥,抗生素點名要100元以
上一支的。為了防患於未然,她每次都要求醫生
為母親做一個全身檢查,什麼CT、磁共振一樣都
不能少。
然而,時間一長,小麗媽媽發作時的感染卻
越來越難以控制,有時一連換好幾種藥都不奏
效。最後,老太太發展到右心衰竭,生活不能自
理,度日如年。小麗不理解,難道好藥、貴藥反
而用錯了嗎?
分析:貴藥=好藥=好療效,這是民間一直
存在的誤區。其實,藥價的高低,不是根據藥物
對某一疾病的療效而定,而是根據其原料成本、
工藝過程、銷售環節等因素決定的。能夠最有效
控制疾病的發展,副作用最小,不導致藥源性疾
病,價格適中的藥才是好藥。如螺旋黴素的售
價,約等於紅黴素的幾倍,而它對金黃色葡萄球
菌的抗菌作用,僅是紅黴素的1/32。目前較貴的
抗生素都具有很廣的抗菌譜,因此對不明病原菌
的感染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不問病情
1...,51,52,53,54,55,56,57,58,59,60 62,63,64,65,66,67,68,69,70,71,...83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