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 第81期 - page 34

32
西醫強調做各項檢查、化驗。我可以負責任地
說,生命是一個緩慢、漸進、和諧的過程,在
治療疾病中,任何一種走極端、誇大、速成的
說法,都是違背生命規律的,都是不可信的。
媒體的工作人員,不應該給這些明顯錯誤的說
法提供平台,這對公衆是不負責任的。
訪:
請問譚教授,您認為張某“大師”現象的發生,
其原因有哪些?
譚:
我認為張某“大師”現象的發生,其原因不外
乎有三:
.
是民衆過於急功近利的養生保健態度,直接
助長了這種“包治百病”的養生觀點;
.
是圖書出版機構,和媒體養生保健圖書,策
劃中的理論短缺,是造成張某“大師”現象的主
要原因;
.
是有關部門監管和引導滯後,使不科學的
養生圖書能夠大行其道。檢視這三個原因,不
難發現,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漏洞,都可能使江
湖郎中式的張某“大師”們大行其道,張某“大
師”盡管已經倒了,但張某“大師”的現象,恐
怕還不會滅迹,依舊會如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
長出一茬。
訪:
請問譚教授,那麽究竟甚麽原因,導致目前養
生業的火爆乃至混亂?
譚:
導致目前養生業的火爆乃至混亂的原因,大致
上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由來已久的傳統觀念:
“一些並不科學的養生知識,在中國的傳播是
有傳統的,而恰恰國人又相信傳統。”過去曾
流行打雞血,後來又流行氣功熱,衆多的民間
“養生秘訣”中,不乏實用的方法,但各種沒
有科學根據的東西也一併流傳。其依據就是許
多說法,都曾聽家裏長輩零星所提及,“再說食
療也吃不死人。”有這點做底線,大家都認為
綠豆可照吃不誤。
2.
基礎健康知識匱乏:
“一方面,老一輩傳下來的東西根深蒂固;另
一方面,科學健康知識又太少。”許多發達國
家在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中,加入了健康知識教
育。可國人接觸“養生、保健”之類的知識,除
了家族傳承,要等到畢業融入社會之後,才逐
漸瞭解,而他們接觸到的還多來自於利益集團
的宣傳,實際營養健康的知識水平,比西方發
達國家相差很遠。
3.
對醫療體系的失望:
我國隨着醫改逐年的推進,但對現代醫療保障
的失望部分,導致了人們的排斥心理,從而
倒向預防、養生。“老百姓不想跟醫院發生聯
繫。”既然看病難,看病貴,不生病或者生病
不去醫院便被人們所嚮往。一本暢銷書正體現
了這種心理——《求醫不如求己》,“這種心理
被一些人捕捉、放大,最後利用。”
4.
出版商把關缺位:
目前並非人們接觸科學養生知識的渠道少,而
是太多,太雜。由於大量良莠不齊的圖書、電
視節目助推了全民養生的熱潮。加上“把關人缺
位了。”出版商有責任對出版物內容質量進行
核實。在圖書進入市場流通之前,質量由出版
社負責,但部分出版社或欄目過度商業化,放
棄了自身作為把關人的職責。目前部分出版社
同策劃公司合作,將前期策劃工作交給這些公
司去做,一併交出了“三審”把關的職責,而圖
書的作者往往就是公司推薦聯繫的,最起碼的
身份核實也隨之落空。
5.
養生業監管缺失:
從圖書出版物來講,國家對於那些市場小的、
學術味濃的、科技含量高的出版物有專門的出
版基金進行扶持,但是火爆的養生業顯然不屬
於這類“小衆”。養生本身就是民間的、尚未形
成科學體系的一個行業。中國正經歷著科學養
生的“初級階段”,但凡規矩,都是在發展中逐
漸形成的。在這種背景下,甚至找不出一個對
口部門對其進行管理。
訪:
現在由於人民生活有了極大提高,從過去愁吃
名醫專訪
1...,24,25,26,27,28,29,30,31,32,33 35,36,37,38,39,40,41,42,43,44,...84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