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例

54岁的章先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数十年,因无任何症状而一直未就医,最近因右上腹胀痛伴尿黄而查出晚期肝癌。检查发现,章先生为乙肝大三阳, HBV DNA(乙肝病毒DNA)为3.56×107拷贝/毫升,肝功能异常,AFP(甲胎蛋白)936微克/升,B超和CT都显示肝臓有多发性占位。外科医生认为他已无手术指征,经多科会诊后予以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及外科对症治疗,4个月后该患者不幸离世。在就医过程中,章先生和家人才知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必须每年定期数次到医院检查随访。

38岁的李先生曾经也是乙肝大三阳患者,从25岁开始就坚持定期检查随访,在达到抗病毒适应证后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28岁时,李先生虽然HBV DNA 转阴、已转为小三阳,但肝臓B超检查发现一个1.5厘米×1.5厘米大小的肿块,进一步检查证实是肝癌。顺利手术切除后,他继续进行干扰素治疗,2年后表面抗原转阴,并产生表面抗体,达到了慢性乙肝临床治愈。至今他仍坚持定期检查,肝癌一直未复发,健康、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着。

医生的话

章先生乙肝标志阳性数十年,但由于患者及家属对乙肝知识了解太少,不知慢性乙肝可以无任何感觉或仅有轻度不适,从来没有检查随访,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任其反复发病,就进入“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恶性循环,待发现肝癌时为时已晚,教训惨痛。而李先生平时认真检查随访,及时抓住抗病毒治疗机会并认真治疗,虽然抗病毒疗效较好,但仍坚持每年定期随访检查数次,早期发现了肝癌,并进行了手术治疗,随访十余年一直未复发。他的生命是医生拯救的,更是他自己珍惜而来的。

乙肝病毒感染是中国人肝细胞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由慢性乙型肝炎逐步发展成肝硬化,到最后发生癌变,是最常见的“乙肝三部曲”发病模式。当然,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对大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来说,“三部曲”已成为往事,但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每年不做定期数次检查随访和抗病毒治疗,肝细胞肝癌仍会不知不觉地来临。

有研究显示:乙肝大三阳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大大高于小三阳患者,乙肝小三阳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比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HBeAg(乙肝病毒e 抗原)全阴性的患者要高;HBV DNA 持续>107拷贝/毫升的患者发生肝癌的概率是19.8%,而HBV DNA 持续<104拷贝/毫升的患者发生肝癌的概率仅为0.9%,如经过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下降的患者肝癌发生风险明显下降;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相比,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肝癌发生率明显降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不积极抗病毒治疗,大约有40%会进展到肝硬化,一般活动性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发生率为1%〜2%,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发生率为5%。如果40岁时患肝硬化,没有经过抗病毒治疗的话,到60岁时平均有40%的患者会发生肝癌。

原发性肝癌具有“癌中之王”之称,有起病隐匿、潜伏期长、高度恶性、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病死率高等特点,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肝癌晚期的治疗难度相对更大。为了阻止“癌中之王”的发生,乙肝病毒感染者必须每年定期数次随访检查HBV DNA和肝功能,抓住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专家忠告

慢性乙肝患者,应至少每年检查2次甲胎蛋白和肝臓B超,而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40岁以上、男性、嗜酒、肝功能不全、肝硬化或已有AFP增高者)尤其需重视,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上述检查,必要时做CT或磁共振,以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

专家简介

尹有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教授,曾任感染科副主任、肝炎免疫室副主任、肝病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委员,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委员、特需预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