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呼吸內科教授   韓寶惠

生活實例

秦女士剛去醫院做完年度體檢,第二天就接到體檢中心的電話,說她胸部CT檢查有異常,建議她立即去體檢中心拿報告,然後去呼吸科就診。秦女士嚇得不輕,因為她曾聽人說,肺結節大多不是“好東西”。   

方女士因咳嗽去醫院就診,胸部CT檢查提示其肺內有多個磨玻璃結節,最大的在左肺上葉,直徑1.5釐米左右;還有2個8毫米左右的,在左肺下葉;右肺也有2個,6毫米左右。方女士嚇壞了,以為是晚期腫瘤轉移到肺。經仔細研判,醫生認為方女士肺內的多發結節更可能是多原發肺腺癌,而非轉移癌。

發現肺結節,最忌亂投醫

當體檢發現肺小結節後,大家不必過度恐慌,更不能急著馬上去做手術。因為大多數肺結節都不是惡性結節;即使某些結節有惡性傾向,也未必需要立即做手術。   

在我院開展的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篩查專案中,經醫生診斷為高度疑似早期肺癌的肺結節的比例為1.83%。由此可見,在普通人群中,這一比例會更低。   

在門診,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拿著僅有兩三毫米大小肺結節報告的患者,由於擔心患肺癌而寢食難安,焦慮異常。實際上,這些微小結節根本不需要關注,也完全沒有危險。目前,國際相關指南均有規定,直徑4毫米以下的肺結節不作為診斷依據,以避免過度診斷和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與肺結節類似,近年來多發肺結節的檢出率亦呈上升趨勢。一般地說,多發肺結節以良性病變居多,如炎症、結核病等。若懷疑為惡性病變,則需要進行多學科討論,研判每一個結節的性質,慎重決定隨訪和治療方案。    

處理肺結節,必須個體化  

肺結節的處理應遵循“個體化”原則,由專業醫生根據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動態演變過程等進行綜合判斷,進而決定要不要處理、如何處理。

如果經專家判斷,肺結節具有非常典型的腫瘤學特徵,患者不能猶豫,應盡早接受手術治療,“以絕後患”是上策;如果肺結節比較小,直徑僅有五六毫米,密度很低,但不能排除惡性可能,則需要定期隨訪觀察,看它是靜止不動、有所吸收,還是朝著惡性方向發展。如果在隨訪過程中,結節的大小、密度等發生了變化,應由專業醫生決定是否需要立即干預。

原則是:如果肺結節惡化速度較快,而患者又相對年輕,應終止觀察,及時進行手術干預;如果患者年事已高,而肺結節惡化速度較慢,對患者的健康威脅較小,可選擇繼續隨訪觀察。    

多發肺結節,處理應更慎重   

首次發現多發肺結節患者一般應該在3~6個月內複查。有研究顯示,20%~30%的肺磨玻璃結節患者存在肺內多發的磨玻璃病變。大多數學者認為,多發肺磨玻璃結節更可能是同期多原發肺腺癌,而非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發生了肺轉移。所謂多原發肺癌,是指起源於肺部不同部位的原發癌。   

目前,醫學界對多發肺結節的處理比較謹慎,醫生會在綜合評估、權衡利弊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最優治療方案。如果考慮為多原發肺腺癌,且沒有特別高危、需要立即處理的結節,一般選擇定期隨訪;待主病灶(惡性特徵最明顯的)直徑大於8毫米、有向微浸潤或浸潤性病變發展的跡象時,再考慮進行手術干預。手術切除範圍一般需優先考慮切除主病灶,並在最大限度保護肺功能的基礎上,兼顧其他病灶。若患者無法耐受手術治療或手術無法切除所有病灶,也可選擇消融治療或手術聯合消融治療。

專家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肺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多中心協作委員會執行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