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影像科教授 孫希文
生活實例
張女士今年35歲,由於單位規定35歲以上職工可以做胸部CT檢查,所以今年她的體檢項目由胸片換成了胸部CT。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當張女士拿到胸部CT檢查報告單時,頓時嚇壞了,她的肺內有好幾個小結節、微小結節,直徑從2毫米到5毫米不等。張女士感到很困惑:以前體檢都沒事,這次體檢怎麼突然長出那麼多結節?要不要緊?
發現小病灶,CT優勢明顯
從十年前開始,上海部份醫院將醫務人員年度健康體檢中的拍攝X線胸片改為胸部CT檢查,接受胸部CT篩查的員工年齡也從最初的45歲以上,逐年下移至新員工。這項舉措明顯提高了肺結節的早期診斷率,並拓展了人們對肺癌的認識。也是從那時起,“磨玻璃結節”這一名詞完成了其在肺癌舞臺上從“嶄露頭角”到“大放異彩”的過渡,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熟知。
有人戲稱胸片為“凶騙”,因為它就像斷了電的監控攝像頭──在它常年的“漠視”下,肺小結節在體內慢慢長大,而你卻完全不知道。一般地說,X線胸片只能發現直徑2釐米以上的肺結節,而CT能發現直徑僅2毫米的肺結節,兩者相差10倍。目前,國內CT最低配置是16排,可以實現厚度為1毫米的薄層CT掃描,能夠發現直徑1~2毫米的肺結節;部份醫院配備了最先進的320排CT,甚至可以看清直徑0.5毫米的肺結節。
過去,經X線胸片發現的肺癌患者常常是在其退休前後,年齡在55~60歲,大多為中晚期。如果按照肺結節每2年長大1毫米的速度倒推,那麼可能在患者35~40歲時,就能通過胸部CT檢查發現肺癌的痕跡。
當然,雖然CT有很多優點,但胸片也並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由於CT輻射劑量高於X線胸片,未成年人體檢仍推薦採用X線胸片,以保護其未發育成熟的器官。
發現肺結節,請專業醫生“讀片”很重要
既然胸部CT這麼“清晰”,是否檢查發現的所有結節都是惡性的?都需要立即處理呢?答案是不一定。
體檢發現的良性肺結節佔大多數。肺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發生聯繫,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肺部如脫排油煙機一般積累了數量不等的污染物,這些異物被淋巴細胞、吞噬細胞包裹後,形成大小不等的肺部陰影,在CT影像上也表現為“肺結節”。
此類結節常分佈在胸膜下,直徑在5毫米以下,多呈三角形、長方形、多邊形、不規則形,像風箏一樣,還常常拖著一條細線狀的尾巴。通常,具有這些特徵的結節不需要特殊處理,每年體檢即可。
體檢發現的惡性肺結節佔少數,且只有可能影響生命的惡性結節才需要立即處理。國際指南把肺結節的手術標準定在“直徑8毫米以上”,凡是小於這個標準的結節,手術應非常慎重,需要多學科醫生集體討論。
少數情況下,若患者的生活品質受到結節的嚴重干擾,如出現嚴重的焦慮症、疑病症等,且碰巧結節位置靠近胸壁,預估切除範圍比較小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將“肺病”和“心病”一併消除
張女士去年體檢正常,今年“長”出那麼多肺結節,並不是張女士的問題,而是檢測手段發生了變化。實際上,這些大小不一的結節一直都在那裡,只是X線胸片未顯示出來而已。當拿到檢查報告後,大家應當重點關注結節的大小,一般直徑1~5毫米屬於安全地帶,5~10毫米屬於灰色地帶,10~30毫米屬於危險地帶。
人工智慧(AI)輔助讀片,有利也有弊
現在很多醫院都採用人工智慧(AI)輔助讀片,操作模式相似。AI軟體24小時自動抓取每天掃描後上傳的CT圖像,批量分析處理後保存起來。待放射科醫生書寫文字報告時,AI標記好的圖會自動顯示。此時,醫生化身為“裁判員”,對AI標記出來每一個的病灶進行鑒定,去偽存真,並補充遺漏的結節,最終生成一份圖文對照的報告。
AI的優勢來自電腦的運算能力遠勝於醫生,它能夠發現1毫米以上的所有肺結節,令醫生們自歎弗如。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AI“眼裡容不得沙子”,在它眼裡沒有正常的肺,無論多正常的人,它總能找出微小結節,並帶給人們無盡的焦慮。此時,必須由專業醫生仔細判斷,一個個排除嫌疑,就像“工兵挖地雷”。
專家介紹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科技進步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研究方向為肺部疑難病和人工智慧AI,擅長對肺部磨玻璃小結節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