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太問詢:請問為什麼最近全世界都在為一種新型的新冠病毒而緊張?

陳醫生答覆:新的一年期待人類戰勝新冠,預祝各位讀者健康安全!

人類很早知道細菌的存在,但是到19世紀末才發現病毒。上世紀30年代發明電子顯微鏡,看到了病毒的結構。80年代病毒基因組測序成功,為認識病毒開闢新路。

新冠病毒發現至今才二年左右,Omicron變異株的報告才月餘。人類對它的認識必定經歷從不知→少知→多知,從推測→求證→確定的過程。

也就是說,目前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認識,尚在推測和求證階段,不確定性很大。

總體的認識和變異的規律

第一,被WHO新命名為“Omicron”(奧密克戎)的病毒並不是另外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而只是在2020年2月被稱之為為COVID-19的新冠病毒的一種新的變態株。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已經在多個位點,發生很多形式的變異,但是尚沒有形成一種新亞型。Omicron只是眾多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如α、β、γ、δ……)中的一種。

第二,變異是病毒賴以進化和生存的常規和常態。Omicron只是新冠病毒眾多變異中的一種形式,不是一種特例和意外。

第三,病毒在繼續傳播中不斷變異,對人類的感染和致病能力來說,不一定全是走向“壞”的方向,也可能走向“好”的方向。Omicron也可能如此。

確定的發現和不確定的可能

南非於2021年11月首次向世衛組織報告了Omicron變異株之後不到一個月,全球相繼公佈了4000多個奧密克戎基因組序列。

可以確定的是:

1)Omicron與其他變異株相比突變位點明顯增多,比δ(德爾塔)的突變數量高出一倍以上。天津市疾控中心從2例感染者的刺突蛋白中分別檢測到40個氨基酸突變位點和至少26個氨基酸突變位點,以及受體結合域和furin蛋白酶切位點附近一些突變,可能與傳染性增高相關。

2)突變使其傳染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病毒載體量更高。變異株正以驚人的速度在非洲和非洲以外地區傳播。全球已有百餘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香港、天津、廣州等地)發現其蹤跡。美國CDC最新資料顯示,Omicron已經蔓延至全美50個州,成為主要流行的的毒株。Omicron也在歐洲快速傳播,專家預測,很快成為歐洲的主要流行毒株。

WHO 指出,全球在Omicron及Delta變異株雙重威脇下,正導致確診數創新高,住院及死亡人數激增。

不過它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下定論還為時過早。尚待積累病例作求證和研究。比如潛伏期和發病特點怎樣?比如致病危害有多重(一些報告認為多為輕症)?比如免疫逃逸能力增得多強?

應對之道:不變中有變

Omicron全球肆虐導致一些國家高度緊張,一改以前“開放國門,與毒共存”的思路,開始嚴格管控,也不再批評中國長期“動態清零”的抗疫策略。其實,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迅速發現、隔離和治療感染者,本來就是人類抗疫的三條歷史經驗,順其者抗疫成功,逆其者抗疫艱難。

按此,內地和香港已經做出不少成績。所以提醒大家,以前一直使用的常規策略:戴口罩,避免聚集,保持距離,洗手消毒,通風……,仍然要堅持做下去。

儘管發現有些人在接種新冠疫苗後仍被感染,但是:

1)總體來說,接種疫苗的人群比不接種疫苗的人群感染率低很多;

2)接種疫苗後的感染者絕大多數為輕症,很少危重和病亡者;

3)目前香港和內地發現的Omicron病例僅為個例,散在發生的病例也以δ為主。

事實表明,目前全球廣泛使用的新冠疫苗仍然有效。所以新冠疫苗(包括第三加強針)接種仍然要堅持。

現在全球正在研發針對某個變異株的特異性新冠疫苗。中國針對δ變異株的滅活疫苗已經完成研發,如有需要就可以生產。中國生物從香港大學獲得了Omicron克隆毒株,進行篩選並建立種子庫,在此基礎上正在進行針對奧密克戎的滅活疫苗開發。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