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 赖红昌(主任医师)
种植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具有舒适度佳、咀嚼效率高、无需磨损邻牙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越来越多缺牙患者的选择。部份患者在准备做种植牙时被医师告知需要“植骨”,颇为疑惑:“我明明是来种牙的,为什么要让我植骨呢?植骨到底是怎么回事?”
6种情形需要植骨
种植牙是指将种植体植入患者缺牙区的牙槽骨中,使种植体与牙槽骨形成骨结合,然后在已形成骨结合的种植体上安装假牙。种植体和牙槽骨犹如树根和土壤:只有土壤稳固、肥沃,大树才能更好生长。
然而,部份患者因牙槽骨骨量不足,需要进行植骨。植骨术能增加牙槽骨的宽度或高度,便于种植体稳定植入。若需要植骨但未植骨,勉强植入种植体,即使短期内未发生问题,远期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症甚至种植失败的风险较高。
常见的需要进行植骨手术的情况如下:①牙槽骨壁较薄,或拔牙时对骨壁破坏较大,牙槽骨明显萎缩;②缺牙时间过长或多年戴用活动义齿,牙槽骨明显萎缩;③严重牙周病,牙槽骨明显吸收;④可用骨高度不足;⑤门牙缺失,牙槽骨萎缩;⑥牙槽骨缺损。
植骨:补足骨量,便于种植
缺牙患者是否需要植骨,要听取专业口腔种植科医师的建议。
简单地说,植骨是翻开牙龈后,将植骨材料置于暴露的牙槽骨缺损处表面。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植骨材料包括异种骨和自体骨。最常用的异种骨是“骨粉”,由动物骨组织进行脱细胞等处理后获得。自体骨指从身体其他部位取得的骨(绝大多数在口腔内取骨,极少数骨缺损严重患者需从腓骨或髂骨处取骨)。
大部份患者可于种植手术的同期进行植骨, 6个月后可行后续修复。骨缺损范围较大、骨质较差,无法稳定植入种植体的患者,需先植骨, 6个月后,待植骨材料与牙槽骨结合稳固后,再植入种植体。
植骨:如何保证效果
植骨效果的好坏,既与种植医师的操作技术有很大关系,也与患者的自身条件及维护情况息息相关。
相比单纯种植体植入术,植骨操作对手术医师的专业要求更高。专业的种植医师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术式和植骨材料,在术中将植骨材料置于正确位置,并在严密缝合植骨区的同时,避免植骨区受到牙龈的压迫。
为保证植骨效果的稳定,患者需在术后对植骨区域进行必要的维护。一般地说,植骨术后48~72小时为肿胀高峰期;术后3~5天,肿胀会逐渐消退,患者不必过于担心。拆线前,应注意保持术区清洁,避免食物残渣堆积于缝线及创口表面。
稳定、不受干扰的成骨空间是植骨术成败的关键。植骨术后需戴临时假牙的患者,尽量避免用临时假牙进行咀嚼,避免假牙压迫下方的牙龈及牙槽骨。此外,在种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内,也应尽量避免植骨区域受力。
专家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口腔医师协会种植医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牙医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