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種植科 賴紅昌(主任醫師)
種植牙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具有舒適度佳、咀嚼效率高、無需磨損鄰牙等優勢,近年來已成為越來越多缺牙患者的選擇。部份患者在準備做種植牙時被醫師告知需要“植骨”,頗為疑惑:“我明明是來種牙的,為什麼要讓我植骨呢?植骨到底是怎麼回事?”
6種情形需要植骨
種植牙是指將種植體植入患者缺牙區的牙槽骨中,使種植體與牙槽骨形成骨結合,然後在已形成骨結合的種植體上安裝假牙。種植體和牙槽骨猶如樹根和土壤:只有土壤穩固、肥沃,大樹才能更好生長。
然而,部份患者因牙槽骨骨量不足,需要進行植骨。植骨術能增加牙槽骨的寬度或高度,便於種植體穩定植入。若需要植骨但未植骨,勉強植入種植體,即使短期內未發生問題,遠期發生種植體周圍炎症甚至種植失敗的風險較高。
常見的需要進行植骨手術的情況如下:①牙槽骨壁較薄,或拔牙時對骨壁破壞較大,牙槽骨明顯萎縮;②缺牙時間過長或多年戴用活動義齒,牙槽骨明顯萎縮;③嚴重牙周病,牙槽骨明顯吸收;④可用骨高度不足;⑤門牙缺失,牙槽骨萎縮;⑥牙槽骨缺損。
植骨:補足骨量,便於種植
缺牙患者是否需要植骨,要聽取專業口腔種植科醫師的建議。
簡單地說,植骨是翻開牙齦後,將植骨材料置於暴露的牙槽骨缺損處表面。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的植骨材料包括異種骨和自體骨。最常用的異種骨是“骨粉”,由動物骨組織進行脫細胞等處理後獲得。自體骨指從身體其他部位取得的骨(絕大多數在口腔內取骨,極少數骨缺損嚴重患者需從腓骨或髂骨處取骨)。
大部份患者可於種植手術的同期進行植骨, 6個月後可行後續修復。骨缺損範圍較大、骨質較差,無法穩定植入種植體的患者,需先植骨, 6個月後,待植骨材料與牙槽骨結合穩固後,再植入種植體。
植骨:如何保證效果
植骨效果的好壞,既與種植醫師的操作技術有很大關係,也與患者的自身條件及維護情況息息相關。
相比單純種植體植入術,植骨操作對手術醫師的專業要求更高。專業的種植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適當的術式和植骨材料,在術中將植骨材料置於正確位置,並在嚴密縫合植骨區的同時,避免植骨區受到牙齦的壓迫。
為保證植骨效果的穩定,患者需在術後對植骨區域進行必要的維護。一般地說,植骨術後48~72小時為腫脹高峰期;術後3~5天,腫脹會逐漸消退,患者不必過於擔心。拆線前,應注意保持術區清潔,避免食物殘渣堆積於縫線及創口表面。
穩定、不受干擾的成骨空間是植骨術成敗的關鍵。植骨術後需戴臨時假牙的患者,盡量避免用臨時假牙進行咀嚼,避免假牙壓迫下方的牙齦及牙槽骨。此外,在種植體植入術後6個月內,也應盡量避免植骨區域受力。
專家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種植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種植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口腔醫師協會種植醫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牙醫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