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赤小豆别名红豆、红小豆、朱小豆、朱赤豆、赤豆、饭豆、红饭豆等;英文名Semen Phaseoli或Rice Bean 或Azuki Bean等。
来源: 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或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的干燥成熟种子。赤小豆起源于中国,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炭化赤小豆;其栽培历史也超过2000年。我国赤小豆有野生和栽培品种,种质资源丰富,已编入库 4000-5000份,占世界种质资源1/3以上。赤小豆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赤豆则各地广为栽培。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的品种有崇明赤小豆、天津赤小豆、唐山赤小豆、东北大红袍等。
入药: 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再晒干即可供食用或药用。除种子外,赤小豆芽、赤小豆花、赤小豆叶等均可入药。赤小豆的药用记载首见于中药古藉《神农本草经》中。作为药材赤小豆的质量较赤豆更优,但其资源渐少,渐被赤豆替代。
炮制: 赤小豆多煮食亦可生用,内服或外用。传统中药神曲是以赤小豆、苦杏仁、鲜青蒿、鲜苍耳草、鲜辣蓼等加入面粉(或麦麸)混合后经发酵制成。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健脾和胃消食等功效。历代有焙制法、炒制法、半夏共炒法、枣制法、煨制法、酒制法、煮制法、制炭法等。现行《中国药典》有炒焦法等。赤小豆经发酵也可制成赤小豆豆豉。
成份: 赤小豆约含蛋白质22%,脂肪0.5%,碳水化物65%,粗纤维5%;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β-半乳糖苷酶、三萜皂甙类、黄酮类、酚类、鞣质等成份。此外含有多种维生素如B1、B2、B3、叶酸等;以及钙、磷、铁、镁、钾、锌、锰、硒、铜等元素;其种皮含花色苷等生物活性成份。赤小豆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高于赤豆;赤小豆中的矿物质含量也较赤豆高。
功效: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等。
应用: 临床上中医常用赤小豆治疗水肿脚气,风湿热痹,黄疸肠痈,泻痢便血,淋病肿毒,疮疡癣疹等病症。现代研究发现赤小豆具有退水肿,降血压,调血脂,调血糖,护肝肾,防结石,解毒,抗癌,产后催乳,瘦等药效作用。赤小豆芽能清热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肠风便血,肠痈痢疾,妊娠胎漏等病症。赤小豆花能清热解毒,醒酒止渴,消肿明目;主治疔疮丹毒,伤酒头痛,肝热目赤,消渴水肿,疟疾痢疾,痔瘘下血等病症。赤小豆叶能固肾缩尿,明目止渴;主治小便频数,肝热眼蒙,心烦口渴等病症。
复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出自经典医着《伤寒论》,由麻黄、连轺(原方用连翘根,用连翘代之名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表,祛湿退黄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兼有表邪的阳黄证。临床上该方加减变化,用于防治心、肝、肾等脏器组织损伤及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有良效。
食疗: 赤小豆是2012年国家主管部门公示的86种药食两用中药材之一;其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富含B族维生素等特点,营养保健价值很高。日常人们多将赤小豆与大米一起煮饭熬粥,因此它被称为“饭豆”;赤小豆祛湿利水消肿的功效突出,所以它又被称为“祛湿豆”。赤小豆也是煲汤的好食材,如赤小豆薏仁元肉红枣汤、赤小豆百合陈皮排骨汤、赤小豆淮山生姜鲫鱼汤、赤小豆薏仁芡实鹌鹑汤等。值得注意的是,另两种豆科植物的种子海红豆、相思豆也习称为“红豆”。尤其海红豆也是日常食材,多用于制作红豆沙。二者不应与赤小豆混淆。
参考: 《中国药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