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主任護師 吳燕

壓瘡稱褥瘡,又稱為壓力性損傷。指位於骨隆突處、醫療或其他器械下的皮膚和(或)軟組織的局部損傷,可伴疼痛。

壓瘡主要發生於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如脊髓損傷、部分外科手術後、老年、營養不良、肥胖等患者。此外,新生兒、嬰兒、兒童和青少年也有可能因疾病等因素發生壓瘡。壓瘡最常見的好發部位為:骶尾部、坐骨結節、髖部、足跟、足踝、肩胛部、脊柱、枕部、頭部側面、耳郭等。

壓瘡是最常見、最具挑戰性的皮膚護理問題之一。壓瘡的發生可能只需要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但治療和癒合卻需要很長時間。壓瘡一旦發生,會給患者、家庭、醫療機構和社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故預防很重要。

1.定時檢查

定時檢查全身,尤其是壓瘡好發部位的皮膚狀況,不忽視任何可能存在的損傷。重點關注皮膚的改變,可結合皮膚顏色變化、對比正常皮膚表現進行判斷,並對皮膚損傷或可疑部位拍照記錄。根據損傷程度,壓瘡可分為4期。1期壓瘡主要表現為指壓不變白的紅斑。觀察時,可將透明塑膠尺放在紅斑上,輕壓後紅斑處皮膚顏色不變白即為1期壓瘡。此時需加強受壓部位的減壓,如定時變換體位、使用減壓器具等,切忌揉搓局部皮膚。2期壓瘡主要表現為完整或破損的水皰。小的完整水皰要儘量避免破損,以免加重疼痛,影響吸收和癒合;已破損的水皰可用生理鹽水進行創面清潔,再用厚的水膠體敷料覆蓋,促進癒合。發生皮膚全層破潰,可見腐肉、黑痂、脂肪、肌肉、骨等病變或組織時,為3期或4期壓瘡,處理較複雜,多涉及清創等專業操作,患者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處理。

2.使用減壓床墊

壓瘡高危人群和壓瘡患者需使用減壓床墊。使用減壓床墊時,受壓最低點的床墊厚度不能少於5釐米。還可配合採取其他預防措施,如應用減壓敷料。

3.常變換體位

患者的體位元對受壓皮膚的局部壓力有較大影響。臥床患者應每2~3小時翻身一次,側臥位時宜保持30度傾斜位;抬高足跟,可在小腿下墊軟枕,使足跟呈懸浮狀態;避免長時間保持床頭抬高超過30度的體位、半臥位或90度側臥位元(除非病情需要);抬高床頭時,應先抬高床尾至一定高度或在臀部下方墊一支撐物(如軟枕),再抬高床頭,避免骶尾部壓瘡。為患者變換體位或移動患者時,應抬起患者身體,避免拖、拉、拽。高危患者應避免久坐(不宜超過2小時)。

4.避免皮膚損傷

正確的皮膚護理對預防壓瘡很重要,不恰當的護理會造成皮膚損傷。比如,過分用力擦拭皮膚(尤其是骨突部位的皮膚),不僅會引起疼痛,還易造成皮膚組織損傷。應以輕拍的方式擦拭皮膚,並使用潤膚露進行保濕。污染物對皮膚也有很大損傷,徹底清潔被傷口滲液或排泄物污染的皮膚至關重要,還可使用合適的皮膚屏障保護產品、尿液和糞便收集器具等(如高品質的尿墊)。

5.加強營養 營養不良是導致壓瘡發生的因素之一,良好的營養對壓瘡的預防與治療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