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歐美疫情告急,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大幅激增。二個多月以來全球經歷了兩類不同的抗疫策略。

一類是以中國、韓國為代表的硬核(強力)抗疫:傾國之力全面介入,全民努力預防,早期選擇性封城,嚴格隔離感染者和接觸者,奮力救治病人。

另一類是以歐洲、美國為代表的佛系(柔性)抗疫:政府輕視其為流感,百姓崇尚自由,享樂為首,為經濟和政治原因遲遲不願強力介入。

兩類不同的抗疫策略,最終導致疫情朝著完全不同方向發展,結果已經一清二楚。

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特裏克·瓦蘭斯曾提出,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通過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使得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感染鏈中斷。此為西方柔性抗疫的理論依據。

筆者曾經在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工作。今從流行病學、傳染病學的道理,引用一些醫學文獻,分析群體免疫對於防控新冠肺炎的不可行。

群體免疫又叫做社區免疫(herd immunity或community immunity),指人群對傳染的抵抗力。群體免疫水準高,表示人群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百分比高。如果群體中70~80%有抗病免疫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群體免疫只是應對流行病的一種理論策略,但要達到目標必須有多個必要的實際前提。

第一、精確區分人群

此策略首先需要把高風險對象從人群中嚴格區分出來,以便保證病毒主要影響低風險人群(健康、年輕人群)。英國提出加強對重症率和病死率較高的老人進行隔離與防護,是對的,但是事實上對於1200萬老人嚴格的居家隔離或養老院隔離完全做不到。加上年輕人對於預防的輕忽,這就意味著病毒傳播給老年人群很難避免。

第二、傳播指數較低

病毒人際傳播指數(R0值)越高,要達到群體免疫所需要的人群感染比例越大。目前,新冠病毒R0值很高,在3左右,意味著必須有60%以上人群被感染並形成免疫力後,才有可能達到群體免疫。如果以較年輕感染者0.8%以及老年感染者3%的病死率估算,6千多萬人口的英國假如可以達到群體免疫,可能將會以數十萬生命作為代價!

第三、可以終生免疫

感染後出現終生免疫才能阻止冠狀病毒再感染。但是冠狀病毒是不是一次感染可以終生免疫,現在尚在未知。

第四、病毒保持穩定

假如病毒發生變異,突然變得有更強攻擊性,或者群體的重症和病亡率變得很高,那麼群體免疫就註定失敗。

第五、預防疫苗支持

通過大範圍預防疫苗的接種,達成群體免疫,是最為理想的途徑。人類對於天花、麻疹等傳染病的控制,就是如此。不過,新冠病毒預防疫苗還在研發之中。即使成功,進行人群接種還要好久之後。

以上五項條件都不成立,運用群體免疫策略來防控新冠病毒,好比疫情像森林大火一樣,如果放棄積極救火,只想緩緩控制火勢蔓延的速度,讓其慢慢地燒,以致最終等待火滅,這無疑是紙上談兵或一廂情願。在沒有把握之下,火勢必會燒了自己。

面對疫情大爆發,英國政府開始採取越來越強力的措施,不過已經錯失不少機會。事實上,從3月12日以來僅僅二週多時間,英國病例數從500多例猛升至2萬例。查理王儲和英國首相被確診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內閣大臣、女王侍從也接二連三中招。你對新冠病毒“柔”,但新冠病毒對你卻不“柔”?

美國《紐約時報》近期刊登文章,呼籲歐美加大抗疫力度,文章標題是:“中國為西方爭取了時間,西方卻把它浪費了”。

3月25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再次呼籲各國,採取強力措施,利用好“第二次機會視窗”,抗擊疫情。(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