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吴小华

HPV(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类专门感染人类皮肤和黏膜的病毒,根据HPV与癌症发病的关系,HPV可分为高危型(HPV16/18等)和低危型(HPV6/11等)。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原位腺癌)的发生与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密不可分,几乎所有宫颈癌发病均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关。

研究证实,如果女性感染了高危型HPV,其发生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是未感染者的250倍。由此可见,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宫颈癌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明确病因的癌症。如果没有高危型HPV感染的女性几乎不会发生宫颈癌。然而,感染高危型HPV后,一定会患宫颈癌吗?

HPV阳性:不等于患上宫颈癌

大多数女性在得知自己感染上HPV后,都感到非常恐慌,认为感染了HPV(HPV阳性),便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以后肯定会发展成宫颈癌,希望尽快治疗。尽管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离不开HPV感染,但绝大多数高危型HPV感染并不会引起临床病变,感染可在2年内由机体免疫功能自发清除。

研究显示,有50%~80%的女性在一生的某个时间段会发生HPV感染,仅极少部分女性会演变为持续感染,进而从低级别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1)到高级别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及原位腺癌)再发展到宫颈癌。在这个过程中,70%~90%的低级别病变会自发消退,而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和Ⅲ级病变进展为浸润癌的概率分别为57%和70%。因此,高危型HPV阳性者不等于患上宫颈癌,不必恐慌、焦虑,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细胞学异常:需要积极诊治

目前,细胞学检查仍然为宫颈癌筛查最重要的方法,HPV检测是细胞学的有效补充。因为HPV在年轻女性中的感染率较高,且大部分为一过性感染,所以不建议年龄小于30岁的女性进行HPV检测。在细胞学检测不能明确有无宫颈病变的女性中,可以行宫颈高危型HPV检测,以进一步明确是否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及确定宫颈细胞学筛查频率。若细胞学不明确,而高危型HPV检测阳性者,需在12个月内复查HPV检测及宫颈细胞学检查,如仍有异常需行阴道镜检测。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HPV检测方法称为HC2CIN2-3的HPV检测,这种方法针对的是13种高危型HPV,虽然不能区分具体HPV亚型,但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迄今为止,尚无有效治疗HPV感染的方法,因此目前认为,只有高级别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宫颈癌癌前病变,需要采用手术、激光等方法积极治疗;而低级别病变,如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大部分会自发消退,一般建议密切观察,不做特殊处理。

西方国家最新宫颈筛查指南推荐:细胞学筛查从21岁或开始有性生活后3年开始,21岁到65岁的女性,细胞学正常者,每3年接受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30岁到65岁女性,宫颈细胞学检查与HPV检测正常者,可将筛查时间延长至5年。既往有宫颈病变的女性,可根据医生建议,选择更为密切的监测方式。

预防感染:接种HPV疫苗

尽管绝大多数HPV感染会被机体自发清除,并获得对同一型HPV病毒的免疫力,但个体的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因此,女性一生中始终面临再次感染或感染其他型别高危HPV的可能。因此,即便经过随访HPV转阴,但仍需定期接受宫颈筛查,以预防宫颈癌发生。目前,预防HPV感染的主要方法为接种HPV疫苗。HPV16/18的预防性疫苗被证实能够有效地预防HPV16/18感染和由此引起的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市售的两种疫苗,目前已在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批准投入使用,但在我国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目前HPV预防性疫苗主要接种人群为11~12岁儿童和部份未有性生活的女性,而对曾有HPV感染者无预防保护作用。而且,目前的疫苗对除HPV16/18型以外的高危型HPV感染无明显的预防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HPV的病毒颗粒很小,甚至能通过避孕套的微小间隙,因此,目前的避孕套虽然可以预防绝大多数的性传播疾病,如淋病、梅毒、艾滋病等,但对HPV的预防作用较差,尚不能作为预防HPV感染的主要方法。

总之,只有持续性的HPV感染才会发展成为宫颈癌癌前病变,而从宫颈癌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一般要经过约10年的时间。因此,HPV阳性者不要太过焦虑,只要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宫颈病变。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旦高危型HPV感染检测阳性者,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要积极治疗并缩短宫颈筛查的间隔,如此,才可以远离宫颈癌威胁,维护身体健康。

珍惜生命,远离不洁性生活!

研究表明,过早的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性传播疾病史、吸烟、口服避孕药、免疫抑制疾病如器官移植、HIV感染,均与HPV感染及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发病有关。男性的性伴侣在HPV感染传播中起重要作用,证据表明,男性阴茎鳞癌的伴侣,其宫颈癌发病率明显增高。因此,大家要洁身自爱,远离不洁性生活,同时积极治疗慢性炎症,并保持机体的免疫状态。

专家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癌症研究会会员,国际妇癌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