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別名龍眼、圓眼、桂圓、龍目、比目等。英文名Arillus Longan。
來源: 本品為無患子科龍眼屬植物龍眼的假種皮(果肉)。龍眼屬植物全世界約有20種,在我國境內有4種。我國是龍眼的原產國,栽培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漢代。龍眼作為亞熱帶果樹,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均有栽培,分布于福建、臺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世界的70%和 50%以上。
入藥: 夏、秋二季採收成熟果實,乾燥後剝取假種皮入藥。以片大肉厚、味濃甘甜者為佳。龍眼果實的外殼(龍眼殼)和內核(龍眼核)也可入藥。龍眼樹為常綠喬木,其樹葉(龍眼葉)、花蕾(龍眼花)、樹皮韌皮部(龍眼樹皮)、樹根(龍眼根)均可供藥用。除花果外,四季均可採用。
炮製: 龍眼肉有生曬和火焙等加工方法。火焙法先將果實燙煮10分鐘,曬乾外殼後,烘焙至果肉幹縮,剝取後再乾燥至乾爽不黏。生曬者多呈金黃色或黃棕色,火焙者多呈色較深。
成分: 龍眼肉中約含碳水化合物75%,脂肪1%,蛋白質5%,膳食纖維2%。主要營養成分為糖類如葡萄糖、蔗糖、果糖等,磷脂類如磷脂酰膽鹼、磷脂酰肌醇、大豆腦苷脂等,氨基酸和蛋白質類如天冬氨酸、蘇氨酸、甘氨酸等,核苷類如鳥苷、腺苷、胸腺嘧啶、腺嘌呤等,其他如黃酮類,多酚類如沒食子酸,維生素類如B1、B2、C、K等,以及鈣、鎂、鐵、銅、鋅、錳等元素。
功效: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益智等。
應用: 中醫常用龍眼肉治療體虛食少,勞倦羸弱,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驚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黃、月經不調等病症。研究發現龍眼肉有明顯的抗缺氧,抗應激,抗焦慮,改善睡眠,調節內分泌,增強免疫,抗腫瘤,抗菌等作用。但中醫認為“甘甜易生濕助火”,若體內積熱,濕滯停飲,咳痰帶血者不宜多食。此外龍眼殼能祛風解毒,斂瘡生肌,可治眩暈耳聾,癰疽久潰和燙傷等;龍眼核能止血定痛,理氣化濕,可治創傷出血,疝氣瘰疬,疥癬濕瘡等;龍眼葉能清熱解毒,燥濕殺蟲,可治感冒瘧疾,疔瘡濕疹等;龍眼花能通淋化濁,可治淋證白濁,消渴白帶等;龍眼樹皮能消積殺蟲,可治疳積瘡毒等;龍眼根能清熱利濕,化濁蠲痹,可治乳糜尿,白帶,關節痹痛等。
複方: 龍眼肉與黃芪、人參、當歸、酸棗仁等共用組成歸脾湯,是補血或氣血雙補的良方。龍眼肉與柏子仁、生龍骨、生牡蠣、遠志、生地、天冬、菖蒲、甘草等配伍組成調氣養神湯,有養心安神,補血理氣,調肝清熱的功效,可治思慮過度,心肝內熱,知覺錯亂之病症。
食療: 龍眼肉是2012年國家主管部門公示的86種藥食兩用中藥材之一。龍眼肉也是民眾喜愛的果品。藥用的內服方法可煎湯,熬膏,浸酒或入丸劑等。日常的食療方法很多,如補氣養血的龍眼肉黃芪當歸紅棗飲、補血的龍眼肉枸杞花生紅棗茶、龍眼肉枸杞燉鴿或燉雞或燉肉等。
參考: 《中國藥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