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辉

有报道称,因为过去的“疫苗事件”,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下降了30%,甚至有些家长拒绝给孩子接种乙肝疫苗。这种现象值得引起关注,后果很严重――这些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而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约90%以上将发展成慢性乙肝。如患乙肝后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其中1/4最终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其后果相当严重。

大家不应该忘记一个事实,就是乙肝疫苗在我国预防乙肝方面居功至伟。自1992年原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并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以来,全国总人口乙肝病毒携带率由9.75%下降到7.18%,其中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率从超过9%下降到不足1%。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我国约92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携带者减少了约3000万例。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目前,我国育龄期妇女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约为6%。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通过其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等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其婴儿。为了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接种乙肝疫苗,且越早接种效果越好,最好在24小时内接种。

一些人担心乙肝疫苗的安全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乙肝疫苗是最安全的疫苗之一。自1982年至2012年,全世界约1.8亿名新生儿和1.5亿名一般人群接种了乙肝疫苗,未发现因接种乙肝疫苗而出现新生儿和一般人群死亡率升高的现象。另据研究,乙肝疫苗接种后的一般反应,如注射部位短暂疼痛红肿、短暂发热不适、恶心呕吐等,远低于其他免疫规划疫苗。

关心疫苗安全问题者,应该知道“偶合反应”、“偶合疾病”或“偶合死亡”的概念,即如果不接种疫苗,也会发生此种反应、疾病甚至死亡,而不是由接种疫苗引起。例如早产儿、低体重儿、难产儿,以及母亲是高危妊娠的新生儿,出现发热、不适、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并非罕见。我国每天约有400名婴儿(出生后0~8天) 死于疫苗接种以外的其他原因。这些新生儿无论接种乙肝疫苗与否,均不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当然,为了减少疫苗的偶合事件,应严格掌握乙肝疫苗的禁忌症。比如,对酵母或疫苗的其他成分有过敏史者,有中度或重度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格林巴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有危急症状或有各种潜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以及母亲是高危妊娠的新生儿,建议暂时不要接种乙肝疫苗。需要说明的是,对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高危新生儿,应作个案处理,分析其利弊,在获得母亲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是否接种乙肝疫苗。

事实上,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根据2013年的统计,世界卫生组织190多个国家中,有181个国家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其中107个国家要求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西太地区95%的孩子于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了乙肝疫苗,美洲为89%,东南亚地区为87%。我国从1992年开始就要求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这项策略已使8 000万名儿童免受乙肝病毒感染,成绩显著。这不仅是我们国家的乙肝免疫策略,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免疫策略,家长万不能因为错误地担心其安全性而放弃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那样肯定得不偿失。

专家介绍

庄辉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控制乙型肝炎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肝炎联盟公共卫生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