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特聘教授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院社会学终身教授  张杰

幸福感是怎么回事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由于这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体验,心理学上常以“主观幸福感”来描述、研究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衡量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观幸福感较低,除影响生活质量,还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幸福的标准不是绝对的,人们之所以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多半由于各自的参照物不同。“人比人气死人”和“知足常乐”,就是选择参照物不同而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幸福的感受。幸福感还与个人的需求密切相关。比如客居他乡的老人,认为告老还乡是一种幸福;而对于“留守老人”来说,子女在身边便是幸福。

四条建议提升主观幸福感

1)找对参照物

很多时候,对幸福的认知是建立在参照物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提高幸福感,需要合理选择参照对象。具体而言,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同时应该看到别人也有“不幸福”的地方。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有将自己与地位、空间相近的人进行比较的倾向,当自己不如别人时,便会产生相对偏颇的判断。这种情况下,应该看得“远”些,不要把比较对象局限在周围的人──应该知道,比起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自己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2)老有所为

个体的生命价值持续一生,并非某个阶段所特有,老年时期也不例外。而任何阶段的生命价值都必须通过社会参与方可实现。老年期处于生命历程的后段,在这一时期,个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这些智慧与经验是难能可贵的社会资产,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因此,退休之后,要避免与社会隔离,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3)保持生活新鲜度

老年人一定要多培养些兴趣爱好,多接触新奇的事物。比如,多参加户外活动,从事一些志愿者活动,学习摄影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填补因不上班所造成的精神空虚,让生活保持新鲜和有趣。在退休之前,就要认真规划和思考一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免真正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时候“措手不及”。

4)追忆年轻时代

随着年龄增长,心理不断老化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状态。情绪的控制与疏导是老年期重要的内容之一,成功的情绪控制是使积极、正性的情绪最大化,并致力于减少负性情绪。老年人可多回想自己年轻时的美好事件,追忆幸福时刻,进而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常怀旧不仅能让人感到温暖,减轻焦虑水平,还能增强对自我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认同,使人对未来的生活持有更乐观的展望。

专家介绍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特聘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院社会学终身教授,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项目主持,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