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章振林
老年人有时仅仅因为搬动家具或公交车上的一次轻微颠簸,就可能发生胸椎或腰椎压缩性骨折。这种骨折是典型的脆性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常好发于绝经后女性或老年男性,由于骨密度下降和骨微细结构破坏,患者更容易发生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发生于胸椎、腰椎、髋部或桡骨远端等部位,尤其是胸椎或腰椎的压缩性骨折或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疾病治愈,如果不及时使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骨折可能反复发生。尤其是胸椎或腰椎骨折患者,1年内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为预防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家在40岁时应做1次骨密度检测,以了解初始骨密度值;50岁后每年检测1次。一旦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从而降低骨折风险,有效缓解骨痛等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上有多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供选择,包括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剂型也越来越多,治疗越来越方便,如部分双膦酸盐类药物只需1周服用1次,还有1年1次的静脉滴注治疗制剂,显著提高了治疗依从性。一般地说,骨质疏松症患者须坚持药物治疗3年,极高骨折风险者须坚持药物治疗5年以上。
专家介绍
《大众医学》编委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主任、上海市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临床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