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教授  朋汤义

夏季,大多数植物生机勃勃,而有一种植物却在夏天刚来之际便悄悄枯萎。古人根据这一特点,将这种植物命名为 “夏枯草” ,亦称 “夏枯头” “铁色草” “大头花” “夏枯球” 等。

夏枯草来源

中药夏枯草来源于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可用于 “热瘰疬,鼠瘘,头创,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新修本草》中记载此草“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参花,五月便枯,处处有之”。

夏枯草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适应性强,在中国秦岭以南地区均有分布,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佳,生于荒坡、草地、溪边、山坡、山沟、荒地及路旁等湿润之处。其全株高约30厘米,植株顶部是轮伞花序,集结成穗,在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入药。

泡茶制膏,消肿散结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能疏通肝经瘀滞,有消肿散结之功,且善于清肝火、平肝阳,常用于治疗肝经风火导致的眼睛红肿、发痒、流泪,以及肝藏血不足、肝虚引起的眼珠疼痛、雀盲、夜盲等症,常与当归、白芍、甘草、玄参等配伍。

药食两用药

夏枯草作为一种药食两用药,表面上清热之力不强,但由于其苦辛而寒的性味、疏风清肝的特点,夏天用夏枯草泡茶,它是很不错的解暑佳品。其与菊花、决明子、青葙子制成凉茶,可以清肝火;与益母草、生莱菔子、罗布麻组成代茶饮,可辅助降压。单独一味夏枯草,可以制成夏枯草膏,可用于治疗因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此外,治疗肝火上炎导致的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以及瘰疬、瘿瘤、乳腺增生等病症,也可选用夏枯草膏。需要注意的是,本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辨证使用,气血亏虚者、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夏枯草主要含有三萜及其苷类、甾醇及其苷类、黄酮类、香豆素、苯丙素、有机酸、挥发油及糖类等成分,在降糖、降压、抗菌、抗氧化、抗病毒、调节免疫系统及呼吸系统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

专家介绍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药实践培训、临床中药教学及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