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陆伦根
肝脏在人类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负责合成、代谢、解毒和免疫反应。然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肝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许多人面临肝脏健康问题。肝病患者的主要异常有哪些?该如何进行保肝治疗呢?
三成肝病患者需要保肝治疗
肝病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的肝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以及日益增多的脂肪肝。
肝脏损伤的过程往往悄无声息,许多患者在早期并不会感到明显不适,等到病情加重时,方才显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水、出血等种种症状。以一位乙肝患者为例:在30岁之前,因肝脏的免疫性炎症未激活,患者可与乙肝病毒和平相处,即处于免疫耐受期,此时肝功能正常,无症状;30岁之后,肝脏的免疫性炎症逐渐激活,肝细胞受到炎症反应的攻击,可导致肝炎和肝纤维化,患者可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肝区不适、黄疸和肝功能异常;至50岁,因反覆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患者可能会出现肝硬化,肝硬化早期症状和肝炎类似,肝硬化晚期可出现大量腹水、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衰竭、肝癌等并发症。
肝病患者中,需要进行保肝治疗的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那些已经诊断为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患者。根据相关统计,约有30%的肝病患者需要进行保肝治疗,治疗目标是减轻肝脏负担,使肝功能恢复正常,阻止或延缓疾病发展。
常用保肝药物有五类
病因治疗在肝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生活方式调整则是保肝的另一重要环节,涵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酒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在此基础上,若肝功能仍异常或疾病进展,肝病患者需要合理加用保肝药物。传统的保肝药物种类繁多,常用的可分为五类:
1. 抗炎护肝类:用于缓解肝脏的炎症反应,常用的有甘草酸。
2. 促进肝细胞解毒类:谷胱甘肽是常用药物,适用于药物或酒精性肝病患者。
3. 肝细胞膜保护剂:多烯磷脂酰胆碱作为这一类药物的代表,对脂肪肝患者有良好疗效。
4. 抗氧化类:如双环醇等,常用于治疗药物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5. 利胆保肝类:熊去氧胆酸是经典药物,适用于多种肝病引起的黄疸。
不过,这些药物在疗效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索新兴的保肝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专家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