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柳涛

夏秋季节,腹泻高发。急性腹泻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往往呈自限性。医生常会提醒患者不要乱服止泻药,因其可能不利于胃肠道内致病微生物排出,反而会延长疾病康复过程。那么,中药止泻是否也有此弊端?该不该用?

急性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突然发作的排便次数增加、大便不成形,常伴排便急迫感和腹部不适,通常持续不到两周。多数情况下,患者无须止泻,其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使之完全康复。西医止泻药多用于严重非感染性腹泻的对症治疗,目的是减少腹泻次数,如洛哌丁胺、地芬诺酯等,主要作用是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使蠕动减少,忌用于严重感染性腹泻。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与西医有很大区别,止泻机制亦不同。在中医学理论中,腹泻被称为 “泄泻” ,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如脾胃虚弱、湿热内阻、外感风寒、饮食不当等,均可导致泄泻。通过祛除湿热、风寒、食积等致病因素,调整脾胃功能,可间接达到止泻目的,而具有这些作用的中成药常标注有止泻功效。可以说是通过 “治本” 来实现止泻作用。

中药中也有一些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止泻药,如罂粟壳、诃子、金樱子、五味子等。不过,中医学认为其有 “固闭邪气” 的作用,不宜用于腹泻初起,可用于久泄不止。因此,急性腹泻时,患者也不宜盲目使用这些收敛止泻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