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主任醫師 王立祥

經過數月的艱苦努力,自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內地和港澳臺地區已逐漸被控制。反思此次疫情,筆者認為,對於防控“人傳人”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重構中華民族的禮儀健康文化,推行“新禮”,十分必要。

拱手複“禮”

社交禮儀是隨著人類社會活動應運而生的。握手這一社交禮儀最早源於西方,現已逐漸成為被世界各國人民普遍採用的見面禮儀。然而,手部(尤其是手掌)汗腺發達,一雙未清洗的手上有80萬個病菌,一克指甲垢裡隱藏著38億個病菌,平均每只手上攜帶150種病菌,是傳播疾病的主要媒介。埃博拉病毒已被證實廣泛存在於包括汗液等在內的患者體液中,極易通過握手而傳播。在我國古代,人們相見時雙手拱於胸前,不僅體現了我國古時的文明禮儀,也構成了一道無形的屏障。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儀比西洋人的衛生,因為中國人是“握”自己的手(拱手),不必去握別人的手。施拱手禮,保護自己,健康他人。

口鼻戴“禮

口鼻是微塵、病菌進入體內的主要關口。新型冠狀病毒是通過呼吸道傳染的病毒,主要經飛沫傳播,戴口罩被認為是主要的預防措施之一。在疫情期間,選擇合適的口罩進行防護很有必要。目前,市場上的口罩種類繁多、品質參差不齊、樣式各種各樣,大家在選擇口罩時,一定要將維護自身健康放在第一位,避免華而不實(雖美觀,但未起到防護作用)。

手護洗“禮”

手與外界接觸最為廣泛,最容易“藏汙納垢”,從而成為傳播傳染性疾病的媒介。大眾應學會用“七步洗手法”清潔雙手,以減少傳染病的傳播。需要注意的是,戴戒指、手錶和其他裝飾品的部位也應徹底清潔,避免其成為病菌藏匿的“特區”。

清嗓有“禮”

無論是流感病毒,還是新型冠狀病毒,都是對人類危害較大的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的保護性作用,充分調動人體自身的呼吸道防禦功能,適時、主動地咳嗽,可以達到促使黏液流動、排出病毒的目的。充足的水分攝入、合適的室內濕度(50%左右)可以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濕潤,促使呼吸道分泌稀薄黏液,有利於黏膜表面纖毛的擺動,促使黏液和病毒排出,保持氣道清潔,維護機體健康。值得注意的是,黏蛋白主要存在於氣管、支氣管的黏液中,吸煙會刺激氣道,增加黏蛋白的黏性,致使氣道黏液難以排出。

肘臂習“禮”

打噴嚏時用手直接遮掩口鼻,沾滿飛沫的雙手往往會成為病菌迅速傳染的“溫床”。如果打噴嚏時改用手肘彎曲部位遮掩口鼻,那麼大部分飛沫就留在自己的袖子或手臂上。相較之下,手肘與他人密切接觸的概率比雙手低很多,是“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的“應急方法”。由於這個提起手肘遮住臉部下方的動作,與恐怖片中吸血鬼“德古拉”的“招牌動作”類似,所以得名“德古拉噴嚏法”。這個名稱看似頗為有趣,實則能夠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構築一個堅實壁壘。

鞋底潔“禮”

有人曾做過調查,一個容納3000人的會場,在開完2小時的會後,地面留下的痰跡多達800多處;在抽取的91份痰液中,4份被檢出結核桿菌。筆者也曾做過實地調查,在不足2千米的街區人行道上,亂潑污水的情況就有40多處。鞋底每天與地面接觸,同時又經常跟隨人們“走家串戶”,如果不注意其衛生,勢必會成為一種可怕的“隱形”污染源,充當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假設吐痰者是新冠肺炎患者,他的一口痰裡會含有大量病毒。如果行人踩到,鞋底將成為病毒的“庇護所”和“播散器”,不僅會污染地面,還會污染空氣,更會將絕大部分病毒帶到家中的地板上。這些病毒萬一被人吸入,就有可能導致感染。因此,講究鞋底衛生、減少鞋底污染很有必要。進家門前,一定先換鞋。適時清洗鞋底,清洗時最好戴上手套,並使用消毒液;刷過鞋底的刷子,不要再刷鞋面或內裡。有條件的家庭可購置一台鞋底清潔機,清潔起來會更方便一些。此外,還應定期清潔鞋櫃或鞋架。

一米見“禮”

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避免感染的最好辦法之一,就是與患者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這也是杜絕飛沫傳播的“安全距離”。飛沫傳播是傳染病經空氣傳播的一種方式。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打噴嚏、說話等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播散,易感者吸入後,容易被感染。一般地說,在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排入環境的過程中,大的飛沫會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飛沫則會在空氣中短暫停留。與傳染源近距離接觸,便為“飛沫傳播”創造了機會,而距離傳染源一米以外,則是相對安全的。對環境抵抗力較弱的流感病毒、腦膜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常通過此方式傳播。

因此,在公共場所,應與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 “一米的距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銀行排隊辦業務,要保持一米安全距離;人與人之間的交談,一米是最佳距離;火車、地鐵月臺的安全線,與月臺邊緣的距離也是一米……為了保證安全,生活中還真少不了這樣的一米距離。

降塵淨“禮”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鎮街區仍是靠環衛工人採用掃帚清掃地面。這種清掃方式往往帶來塵土飛揚,無疑會加重傳染性疾病的擴散。這種“塵土大搬家”式的清掃方法不利於傳染病的預防,應引起環境衛生管理者的高度警覺。為嚴防病菌擴散,切斷疾病傳播途徑,改進環衛清掃方法勢在必行。比如:可以將“有塵”清掃變為“無塵”清掃,淋濕地面後再清掃,避免揚塵污染;避開上下班高峰期清掃,最大限度地避開易感人群;配備大功率吸塵裝置,採用噴淋加吸附的清掃方法;等等。

遺像別“禮”

人體死亡以後,新陳代謝停止,各種微生物迅猛增殖。研究顯示,人死亡24~30小時內,每克遺體組織及每毫升組織液含有的細菌總數高達300萬~350萬個。如此大量的微生物在遺體中滋生、繁殖,很難避免其在遺體告別儀式中蔓延。因此,變革不科學、不衛生的喪葬禮儀應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遺體告別宜改為遺像告別,用新的喪禮儀式,樹立現代喪葬禮儀之風。

專家介紹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蘇研究院院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