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 厉曙光
近年来,随着保健食品市场如火如荼地发展,益生菌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然而,既有过度宣传和虚假广告 “神话” 益生菌的功能,导致消费者陷入 “益生菌包治百病” 的误区,也有不实报道宣扬 “益生菌无用” 的观点,夸大其危害。这些都是对益生菌不科学的认识。益生菌究竟有无必要补充?应该如何选择和补充?特撰写此文与读者分享。
健康生活与 “菌” 相伴
益生菌最早发现于20世纪初,是指定植于胃肠道和生殖系统等某一特定区域、对宿主有益的 “活的微生物” 。在食品制造方面,早在几千年前,很多种类的益生菌就已经进入人类的饮食产品,如酸奶、泡菜、发酵肉制品等。目前在食品中常用的益生菌菌株主要是乳杆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 对人体而言,益生菌的关键在于一个“益”字。目前全世界已有近万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对不同益生菌菌株的各种功能进行了研究,已被证实的益生菌的核心功能是改善人体胃肠道健康,包括平衡肠道菌群、缓解肠道炎症、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等。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早在2011年就指出,益生菌在缓解腹泻、便秘等方面的功效有着 “强有力的证据” ;2017年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2018年,欧洲初级保健肠胃病学会发布《益生菌在下消化道症状管理中的应用国际共识》,指出特定的益生菌可减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胃肠道症状,益生菌对腹痛、腹胀、排气、便秘等下消化道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或改善作用。
种类繁多
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多种多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 “怎么选”“怎么吃”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一般地说,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按口味、嗜好、健康状况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益生菌产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 益生菌类普通食品,如酸奶、奶酪、活菌性乳酸菌饮料、谷物制品、发酵果蔬汁、发酵豆制品等。
● 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如发酵乳、益生菌粉、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
● 益生菌类药品,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等,还有很多口服液、片剂、胶囊、粉剂等产品。
益生菌的长期食用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其安全性,目前已被认可为 “公认为安全” 及可应用于食品的菌种。
适量补充,因人而异
益生菌的3个核心特征是:足够数量,活菌状态,有益健康功能。 益生菌的最大特点是活菌,而且要达到一定数量级,这样才能在胃肠道发挥保健功能。比如,低温酸奶应全程通过冷链运输,并在冷藏条件下销售,否则会影响益生菌的存活数量,进而影响其被人体摄入后在胃肠道发挥保健作用。因此,如果在路边小店购买益生菌酸奶,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购买酸奶后,还应根据其标签上的说明合理保存,尽量减少放置时间,及时饮用。
摄入多少益生菌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这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目前我国要求,在每毫升或每克保质期内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中,活菌数不少于106菌落形成单位(CFU)。但是,人类的胃肠功能状况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年龄、生理、健康状况下也千差万别;益生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程度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同一株益生菌在不同个体肠道中的定植情况不同,有人表现为易定植,也有人抗定植。因此,益生菌菌株能否在人体肠道中定植并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肠道中固有菌群的组成和结构。益生菌对健康的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存在一种可适用于每个人和所有体质的 “万能” 益生菌。
合理选购
选择益生菌产品,不应以 “广告” 为导向、 “市场热销” 为标准,应根据个体的实际需求而定。 专业指导,“菌”衡营养益生菌类保健品的适用对象,首先是免疫力低、容易有肠道问题的小儿和肠道功能逐渐减弱的中老年人,其次是有便秘、腹泻、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等胃肠道症状的人群。对他们而言,益生菌补充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增强免疫力。 至于益生菌类药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人体胃肠道就像一个微型 “细菌世界” ,各种有益菌和有害菌各占 “一方土地” ,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补充益生菌的过程就像胃肠道的小型 “细菌战争” ,发生栖生、互生、偏生、竞争或吞噬等复杂关系;最终目的是要使益生菌定植于胃肠道,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菌群平衡,等等。目前,益生菌在不同疾病中的个体化应用尚存在争议,随意购买和使用益生菌类药品,会导致人体内菌群紊乱,产生有害代谢物质,反而会影响健康。
肠道具有通过繁殖有益菌来“调解战争”的能力,健康成年人体内菌群平衡,只要正常饮食,便可产生大量的有益菌群。如果过量使用益生菌产品,肠道易产生依赖性,反而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胃肠道疾病。多食香蕉、开心果、蜂蜜,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芹菜、胡萝卜、薯类、玉米、小米、大麦、燕麦等,也可以达到保护胃肠道内益生菌的目的。笔者认为,消费者可以补充益生菌,但要按时补充、按需补充。只有把握好“尺度”,才能让益生菌真正地“益生”。
专家介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学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上海市食疗学会理事。1994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等科研和教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