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柳 涛

夏秋季节腹泻高发。急性腹泻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往往呈自限性。医生常会提醒患者不要乱服止泻药,因其可能不利于胃肠道内致病微生物排出,反而会延长疾病康复过程。那么,中药止泻是否也有此弊端?该不该用?

中医止泻,曲线救 “泻”

急性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突然发作的排便次数增加、大便不成形,常伴排便急迫感和腹部不适,通常持续不到两周。多数情况下,患者无须止泻,其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使之完全康复。西医止泻药多用于严重非感染性腹泻的对症治疗,目的是减少腹泻次数,如洛哌丁胺、地芬诺酯等,主要作用是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使蠕动减少,忌用于严重感染性腹泻。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与西医有很大区别,止泻机制亦不同。在中医学理论中,腹泻被称为“泄泻”,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如脾胃虚弱、湿热内阻、外感风寒、饮食不当等,均可导致泄泻。通过祛除湿热、风寒、食积等致病因素,调整脾胃功能,可间接达到止泻目的,而具有这些作用的中成药常标注有止泻功效。可以说是通过“治本”来实现止泻作用。

中药中也有一些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止泻药,如罂粟壳、诃子、金樱子、五味子等。不过,中医学认为其有“固闭邪气”的作用,不宜用于腹泻初起,可用于久泄不止。因此,急性腹泻时,患者也不宜盲目使用这些收敛止泻的中药。

辨证止泻,正确用药

中医针对不同腹泻类型,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辨证用药。急性腹泻常见以下几种证型:

1. 风寒侵袭型

外感风寒湿邪或食用寒凉食物所致,常表现为恶寒、腹痛、腹泻等。患者可选用藿香正气水(或软胶囊、口服液)、理中丸等中成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温胃散寒。

2. 湿热侵袭型

外感湿邪或食用油腻、辛辣食物导致湿热内蕴、下注大肠,常表现为黄色稀便、排便不爽、可有灼热感,伴口苦口干、尿黄等。患者可选用枫蓼肠胃康、肠炎宁、葛根芩连片(或丸、微丸、口服液)、复方黄连素片等中成药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3. 暑湿困脾型

夏季盛暑之时,外感暑湿之邪所致,常表现为泻下如水、暴急量多、便色黄褐,伴发热心烦、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自汗、口渴、尿赤等。患者可选用保济丸(口服液)、六合定中丸等中成药解暑祛湿。

4. 饮食积滞型

饮食不当、进食过量油腻食物所致,常表现为胃脘胀满、恶心呕吐、泻下臭秽等。患者可选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消食化滞。

5. 脾胃虚弱型 

长期饮食不节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导致脾胃虚弱,在疲劳、饮食不当、气候变化等因素下诱发,常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大便溏泻等。患者可选用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颗粒(或片、丸、散)等中成药益气健脾。

使用成药,注意安全

中成药亦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分,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医师或药师,确保用药安全。

1 遵循正确的剂量和用法 

不按推荐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药效减弱或产生副作用。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人,可能有特殊剂量和用法。

2 观察药物反应 

中成药亦有副作用,患者用药后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注意是否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3 警惕潜在严重疾病 

急性腹泻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表现,如伴发热、持续腹痛、便后腹痛不能减轻、脓血便等,应及时就医。盲目服用中成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专家介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反流性食管炎、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