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李莹
心脏性猝死可分为4期,分别是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前驱期
是指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部份患者有胸痛、气短、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终末事件期
是指从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前的一段时间。由于猝死的原因不同,这一期的临床变现各异。典型表现是突发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若心跳骤停是瞬间发生的,可无任何预兆,患者直接出现意识丧失。部份患者在猝死发生前数小时或者数分钟内,可出现异常的心电活动,如多形性室早、室速,最终出现室颤,进而发生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期
心跳骤停后,心脏不能有效收缩,不能把血液泵出,患者无脉搏,测不到血压,表现为意识丧失、局部或全身抽搐、呼吸间断、叹息样呼吸,随后出现呼吸停止,皮肤苍白,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
生物学死亡期
心跳骤停后4~6分钟,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期。因此,在患者发生心跳骤停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筑四道防线,拦截心脏性猝死
从目前的数据看,心脏性猝死的院外生存率低于5%,是一种高致死率的急症,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应当让更多的居民接受专业的心肺复苏培训,并在公共场合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
首先,要避免和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大家应当养成常规体检的好习惯,“三高”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将这些危险因素对心脏、血管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低盐、低脂饮食,作息规律、不熬夜,坚持参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第三,若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应及时去心内科就诊,必要时做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隐患。
第四,有晕厥病史或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者,应咨询医生,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存在离子通道病,离子通道病引起的猝死大多发生于年轻人。心脏骤停幸存者、存在基因突变、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有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植入“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ICD可以在十几秒内自动识别室速、室颤并及时电除颤,是目前防治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
专家介绍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擅长心律失常的诊治,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三腔起搏器(CRT)的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