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执行主任  洪 江

误区一:心肺复苏只能由医务人员来做

在医院内发生的心搏骤停,医务人员会做相应的救治。但很多心搏、呼吸骤停发生在医院外,此时,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免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因此,当心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场所时,就需要现场的目击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过路人等,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误区二:一看到有人晕倒,不经评估就开始做心肺复苏

有些患者晕倒并非心搏、呼吸骤停,不恰当的心肺复苏可能会导致肋骨骨折等意外损伤。

误区三:胸外按压时,不时停下来观察患者是否恢复了呼吸

一旦确定患者心搏、呼吸骤停,应尽量较少不必要的评估,一切多余的动作都是在浪费抢救的宝贵时间。施救者应该一边按压,一边观察患者的反应,而不是停下胸外按压,凑到患者鼻子上听呼吸音,再搭一搭患者的脉搏。除非准备除颤、患者苏醒或专业医务人员到达,否则应尽量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误区四:按压越用力越好

正确的胸外按压强调“用力、快速、不间断”的原则,腕、肘、肩关节垂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背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按压后保证胸部充分回弹。按压的力度要适宜,用力过猛容易导致胸骨、肋骨骨折,甚至引发气胸、血胸;按压力度过轻,则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专家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北部)执行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心律学会急诊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专委会常委。擅长心脏病的急救,内科疑难病症、心血管危重病症的处理,尤其是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