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神经内科教授  李焰生

缺血性脑卒中,俗称 “脑梗死” ,是指脑组织因为供血的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细胞死亡,所引起的局灶性(部份性)神经功能缺损。若脑梗死的体积较小或位于 “功能哑区” (不影响运动或感觉的脑区),则患者没有明显的躯体运动或感觉异常,不易被发现,被称为 “静息性脑梗死” 。

导致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可以是局部较小脑动脉的硬化和闭塞,可以是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随血流流动堵塞了下游的血管,也可以是来自心脏的血栓(血凝块)堵塞脑的动脉,等等。其中,由来自心脏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导致的脑梗死,就称为心源性脑梗死。

房颤是心源性脑梗死的最重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心脏规律地搏动,不会产生血栓;若心脏发生病变,就可能产生血栓。房颤时,心脏搏动完全无规律,可在心房和心耳中产生血栓;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瓣膜病时,可在梗死的心壁处或病变的心脏瓣膜上产生血栓。这些血栓很容易脱落而堵塞脑血管,就像老旧自来水管壁上的铁锈块,会随着水的流动而堵在下游较细的水管中。大量医学研究已经证明,房颤是心源性脑梗死的最重要原因,占所有心源性脑梗死的半数以上。

房颤导致的脑梗死往往更严重

房颤是老年人中非常常见的心脏病变,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多,在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者可达6%~15%。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脑梗死患者中,有房颤者可达11%,而在欧美国家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高达25%。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无房颤同龄人的6倍。在高龄老人中,房颤很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最重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房颤人群明显增多,由房颤导致的脑梗死也将明显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来自心脏的血栓通常体积较大,容易堵塞较大的脑动脉,因而导致的脑梗死面积大、临床症状重、死亡率和残疾率很高,危害性不言而喻。同时,由于心脏中的血栓持续存在,故房颤患者特别容易有脑梗死的复发。

减少心源性脑梗死从两方面入手

为减少房颤等因素导致的心源性脑梗死的发生,医学专家们开展了许多研究,也找到多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对房颤的识别率;二是对房颤者予以抗凝治疗(就是用药物化解血液中的血栓)。

房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有时很难识别。典型表现有心慌、疲乏、胸闷、气急等,有时自测脉搏会发现明显的脉搏不规则。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最可靠方法。按照房颤的持续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发作性(短暂发生)、持续性(持续1周~1年)和永久性(超过1年)。发作性房颤占所有房颤的一半左右,且其导致脑梗死的危险与其他房颤相同,但因为是“短暂发作”(可在睡眠中发生),非常容易被忽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或持续时间更长的检测,能够比普通心电图更为敏感地发现房颤。

脑梗死风险的评估

一旦诊断有房颤,就要进行脑梗死风险的评估,即计算房颤患者每年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风险高者,需要接受积极的抗凝治疗。临床常用的评估房颤者发生脑梗死的方法是用CHADS2评分(见下表)。CHADS2评分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越高。CHADS2评分分别为1、2、3、4、5和6分时,每年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分别为2.8%、4.0%、5.9%、8.5%、12.5%和18.2%。

专家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神经内科教授。擅长脑卒中、痴呆、头痛、头晕等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