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主任医师 孙立梅
关于手足口病的3个事实
*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0~5岁儿童是发病的高危人群,其中0~3岁散居儿童更容易得病,其次是幼托儿童;在部分低龄学童及个别成人也有发病。
*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患儿口腔分泌物、疱疹液,或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或通过呼吸道飞沫也可传染。
* 绝大部分手足口病儿童患病症状都较轻,一般7~10天可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少数患儿得病后会发展成为手足口病重症,如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家庭任务之1:及时正确洗手
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的办法是儿童和家人都能正确洗手,因为手部清洁可阻断肠道病毒经口侵入机体。洗手的时机归纳为3“前”6“后”。
3“前”:①饭前。②手接触眼睛、耳朵、鼻子前。③家长及看护人在喂食、抱婴幼儿或接触其用品前。
6“后”:①便后。②手接触眼睛、耳朵、鼻子后。③接触过鼻涕、痰液、口水等分泌物后。④触摸过公共物品,例如乘坐公交车、电梯扶梯手或按钮等后。⑤外出玩耍、接触宠物、返家后。⑥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
洗手注意事项:洗手时要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最好用流动水冲洗。手心、手指缝、手指尖和大拇指是要重点清洗的部位。洗手后最好用纸巾擦干手,也可用专用毛巾抹干手,不要用共享毛巾,还要定期清洗毛巾。
家庭任务之2: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调查发现,部分患儿家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孩子感染疾病。比如,不清洗孩子玩具,由于婴幼儿多有咬玩手指或玩具等习惯。总之,家长要有好的卫生习惯——
* 婴幼儿的奶瓶、水杯、碗、勺等食用具要专用,不要与其他孩子混用。
* 每次使用奶瓶、水杯、碗、勺等前最好消毒,开水煮沸是最经济、最方便的消毒方法。
* 孩子的玩具、床单、凉席等用品最好经常清洗,并置于阳光下晾晒。
* 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
* 切忌不要嚼碎食物喂孩子。
* 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玩耍。
* 如果发现周边孩子身体不适,要避免与其接触,以免感染患病。
家庭任务之3:勤观察早就医
大多数患儿感染手足病时,往往在手掌心、脚掌心、膝盖、臀部及肛门周围出现皮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在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处可见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表现为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用手指探口动作),部分患儿会有低热。
如果发现婴幼儿有上述异常,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千万不要到药店、个体诊所看病,以免延误病情。如果孩子周围有类似手足口病病例或孩子所上的幼儿园有手足口病病例,也要向医生说明,以帮助医生诊断。
大部分孩子患病后以门诊治疗为主,无需住院。如孩子上幼儿园,最好在家休息,待孩子康复后再返校。患儿在家治疗期间,要尽量避免与周围儿童接触,防止将病传染给其他孩子。
家庭任务之4:留心重症迹象
调查发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居住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孩子。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烧不退、呕吐、精神差、易惊吓、肢体抖动、呼吸快、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孩子家长务必要细心,多观察患儿身体状况变化,如出现上述症状时,要立即送孩子到当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定点救治医院(具体哪家医院可咨询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卫生机构)看病,将孩子的患病症状及其变化详细告诉医生,以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
家庭任务之4:留心重症迹象 调查发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居住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孩子。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烧不退、呕吐、精神差、易惊吓、肢体抖动、呼吸快、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孩子家长务必要细心,多观察患儿身体状况变化,如出现上述症状时,要立即送孩子到当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定点救治医院(具体哪家医院可咨询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卫生机构)看病,将孩子的患病症状及其变化详细告诉医生,以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