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血管外科主任 冯睿
关键词一:斑块
正常动脉是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织构成的富有弹性的管状结构。通常所说的动脉硬化,一般指动脉粥样硬化,它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斑块形成,进而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通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3个阶段。脂质条纹为点状或条纹状的黄色病灶,就像血管内膜上沉积了一层黄色的小米粥样的污渍。随着动脉硬化的发展,脂质条纹会演变为纤维斑块,颜色从浅黄色变为瓷白色,并呈不规则隆起,突入动脉管腔内。之后,纤维斑块中央基底部发生变性、坏死而崩解,崩解物与脂质混合形成粥样物质(也叫脂核),外面包着一层纤维帽,即粥样斑块。在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脂核中可出现钙化,能在X线下显影。斑块钙化严重的患者,甚至能在X线片上看到清晰的钙化血管轮廓。
关键词二:损伤与修复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仍未完全弄清动脉硬化的发生机制。目前认为,脂质浸润、内膜损伤和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硬化的三大基本成因。
早在19世纪,人类就已经认识到动脉硬化是因血脂水平升高所致。此后,人们又发现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是构成粥样斑块的主要成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可明显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动脉内膜深居人体内部,似乎“备受保护”。但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内膜面临着很多损伤因素的威胁,如长期高血脂、高血糖,高压血流的冲击损伤、动脉分支处的血液湍流剪切力,以及细菌、病毒、毒素、炎性因子、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成份的刺激等。动脉内膜一旦受伤,就容易“卡住”胆固醇,导致脂质沉积。
动脉内膜损伤后,人体会对这些损伤进行“修复”,如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等。可惜的是,人体的这种“修复”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和粥样斑块的形成。
关键词三:缺血与出血
动脉硬化的危害可以归纳为血管堵塞和血管壁破坏两大类,前者导致“缺血”,后者则导致“出血”。
动脉狭窄或闭塞所造成的直接危害是“缺血”。众所周知,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会导致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人体其他部位的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时(如脑、肠、下肢等),其所供应的脏器也会和心脏一样,出现各种缺血性表现。比如,供应脑的颈动脉、椎动脉发生狭窄后,可引起脑缺血,甚至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可引起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坏死等缺血表现。
另一方面,动脉壁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后,管壁的强度和韧度减弱,弹性降低,会发生破裂出血,如脑动脉破裂引起脑出血等。此外,薄弱的动脉壁也可能会发生鲜为人知的“延迟性出血”,即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等。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很快、压力很高,薄弱的动脉壁好比是一道“危堤”,随时可能在澎湃的动脉血流的冲击下发生“决堤”,最终导致出血。
关键词四:诊治有道
动脉硬化了,该怎么办?首先,不必惊慌失措。从某种程度上说,动脉硬化是人体的一种自然老化过程,只不过这种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开始得太早了而已。其次,应针对导致动脉硬化的各种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运动不足等,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控制动脉硬化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第三,患者应去医院做一次全面的血管系统检查,明确动脉硬化的范围,并及早发现动脉管腔阻塞和动脉管壁破坏的程度,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或手术干预。常用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
专家介绍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血管外科主任,我国著名血管外科微创治疗专家,获2017年首届“国之名医”称号,2020年和2021年两届中国好大夫排行榜血管外科第一名。长期专注于各类血管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是国内例数最多、难度最大的主动脉微创治疗术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