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科教授 遲放魯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以中耳積液、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由於早期症狀不嚴重,患者大多不太重視。殊不知,若分泌性中耳炎長期不愈、中耳積液長期存在,不僅會損傷內耳導致感音神經性耳聾,還可能發展成粘連性中耳炎,令患耳發生嚴重的傳導性聾。
兒童:多數繼發於急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在兒童中較為多見,多數繼發於急性中耳炎。據統計,在3歲以下兒童中,70%的人患過中耳炎;而在7歲以下兒童中,這一比例高達90%。兒童之所以容易患中耳炎,主要有3點原因:一是兒童的咽鼓管(連接中耳和咽喉的通氣管道)短、平、寬,咽喉部感染容易蔓延至中耳;二是兒童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比較容易患呼吸道感染;三是兒童鼻咽部淋巴組織豐富,咽鼓管開口附近有腺樣體,較易留存細菌。
需要提醒的是,急性中耳炎患兒經治療後耳痛消失,並不代表疾病已痊癒,仍需堅持治療一段時間。只有當醫生確認沒有發生分泌性中耳炎後,才能停止治療。一般地說,7歲以上兒童咽鼓管發育已接近成人,呼吸道感染也逐漸減少,中耳炎的患病率會明顯下降。
成人:單側病變要當心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乘飛機後發生,自覺症狀較明顯,主要表現為耳悶和聽力下降。有些患者能感覺到聽力隨頭位而改變,吞咽時可聽到耳部有“咯噠”聲。
值得注意的是,當罹患鼻腔、鼻竇疾病,以及鼻咽部腫瘤時,也會出現耳悶、聽力下降等分泌性中耳炎的表現。臨床上,許多鼻咽癌患者的早期症狀就是耳悶和聽力下降。因此,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特別是單側病變者,不應隨意拒絕醫生建議的鼻內鏡檢查,以免漏診鼻咽部疾病。
對策:消除中耳“負壓”
分泌性中耳炎發生後,因咽鼓管功能進一步受損,中耳內的空氣被吸收入血後得不到及時補充,導致中耳呈負壓狀態。而中耳負壓又會反過來加重分泌性中耳炎的病情,造成惡性循環。
要治療分泌性中耳炎,重點在於改善中耳的負壓狀態。具體措施包括:①積極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口服抗生素和化痰藥。②做咽鼓管吹張,簡單的做法是“捏鼻鼓氣”,吸氣後抿嘴、捏鼻、鼓氣,讓空氣進入耳朵。此外,多做吞咽動作也有助於改善症狀。③鼓膜穿刺,抽出中耳積液、注入空氣,迅速改善中耳負壓狀態。④若鼓膜穿刺無效,可放置鼓膜通氣管。若患兒有腺樣體肥大,可一併切除。帶管期間,應避免耳道進水,以免引起中耳感染。⑤若有鼻息肉和鼻竇炎,應盡早治療。
專家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科主任醫師、教授,擅長人工耳蝸植入治療雙耳全聾、各種中耳炎和耳硬化症患者的耳聾的聽力重建、周圍性面癱和眩暈的內科和顯微手術治療、耳鼻區顱底外科治療聽神經瘤及側顱底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