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科教授  王建设

病例13岁幼儿,转氨酶久升不降

3岁女孩小曦活泼可爱,入院体检时发现转氨酶升高(丙氨酸转氨酶74国际单位/升, 天冬氨酸转氨酶45国际单位/升), 经多方诊治、服用数种保肝药半年后,仍不见好转。后来,紧张不已的家长带小曦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科就诊,经检查,我们诊断小曦患有肝豆状核变性。服用葡萄糖酸锌片3个月后,她的转氨酶恢复至正常水平。其间,小曦做了基因检测,发现ATP7B基因(肝豆状核变性的致病基因)存在2个致病变异,1个来自母亲,1个来自父亲。

病例2时隔3年,小学生再次发生急性肝衰竭

男孩小轩在8岁那年暑假的旅行途中,出现呕吐和低热(37.8℃)症状,次日便出现皮肤、巩膜发黄,第3天出现酱油色、暗红色小便。第4天,父母带他去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血红蛋白只有39克/升(正常为>120克/升),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达到急性肝衰竭的标准)。经输注血、血制品治疗后,小轩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加严重,被紧急转诊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室。经肝病科会诊,我们考虑小轩的急性肝衰竭和贫血是肝豆状核变性引起的。

经血浆置换、使用锌剂和D-青霉胺等治疗后,小轩的病情渐趋平稳,出院后继续口服锌剂和D-青霉胺,1年后转氨酶恢复正常。此时,小轩和妈妈以为病好了,便自作主张地不再规律服药,也不继续至医院随访。过了2年,小轩再次因急性肝衰竭住院治疗。这次出院后,小轩认真、规律服药,目前病情控制良好。基因检测也证实,其ATP7B基因存在2个致病变异。

肝豆状核变性:一种常染色隐性遗传病

肝豆状核变性又叫威尔逊病,是一种以原发性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全世界范围内,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率为1/30 000 ~ 1/100 000;中国的发病率为5.87/100 000。该病的致病基因是编码铜转运蛋白P型ATP酶(ATP7B蛋白)的ATP7B,主要在肝脏表达。

致病机制:过量铜沉积,导致肝、脑等损伤

ATP7B基因发生变异时,可导致转运铜离子的ATP7B蛋白功能减退或丧失,造成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和胆道铜排泄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器官和组织中,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肝损伤、神经系统异常等。

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的肝损伤可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肝、脾肿大,超声检查发现脂肪肝;严重的可发生急性肝炎(如黄疸、肝区不适)、急性肝衰竭(如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以及慢性肝炎、肝硬化(如脾脏增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等。

肝豆状核变性引起的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包括:肌张力障碍(如发声困难、吞咽困难、流口水)、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如行走缓慢、写字困难)、精神行为异常(如抑郁、焦虑、学习能力下降、情绪波动)等。

此外,部份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角膜可见K-F环(角膜色素环,由铜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所致);部份患儿可发生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出现血尿、蛋白尿、肾结石等肾病表现,以及关节肿痛、骨质疏松等骨关节病变。

儿童肝损伤,应排查肝豆状核变性

如果有以下情况,均应考虑是否有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1岁以上,尤其是3岁以上儿童,出现上述任一肝脏受损的表现;青少年出现任何不明原因的认知、精神、运动障碍;溶血性贫血患儿。

诊断肝豆状核变性,需要检查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角膜K-F环;有神经、精神症状时,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必要时,应进行ATP7B基因检测;诊断困难时,可通过肝脏穿刺活检辅助诊断。

治疗核心:增加铜排泄,阻止铜吸收

肝豆状核变性是可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之一,治疗越早,损害越轻,预后越好,大多数患儿长期预后良好。一旦确诊,应尽快开始治疗,药物可分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如D-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二巯丁二酸、曲恩汀等;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如锌剂等。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应定期接受疗效和不良反应监测,以便个性化调整治疗方案,预防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治疗不足可导致病情迁延,甚至恶化;治疗过度可导致铜缺乏,引起贫血等并发症。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停药可导致病情反复和恶化,甚至发生急性肝衰竭。若发生急性肝衰竭,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常常需要肝移植治疗。

辅助治疗:适当限制铜摄入

适当限铜饮食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管理措施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的治疗方式。全球多个诊疗指南均建议,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在接受排铜治疗的第一年内,应避免食用富含铜元素的食物,包括贝类、坚果、巧克力、蘑菇、动物内脏等,直到症状消失、肝酶恢复正常。

肝豆状核变性患儿接受一年治疗后,在无临床症状且肝酶正常时,可适当放宽对铜摄入的限制。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尽可能避免饮用经铜管或铜配件运输的水,避免服用含有铜元素的保健品。

专家介绍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感染与免疫临床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主任、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性肝病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八、第九、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兼小儿肝病和感染学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