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 林 鈴 李太生(教授)
1981年美國報導了世界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1985我國報導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患者是一位境外旅遊人員)。艾滋病自傳入我國至今,已有30餘年歷史。
傳播途徑變化:從血液傳播到性傳播
早期,艾滋病在我國主要是通過血液及血製品傳播。20世紀80年代,共用針具靜脈注射毒品的吸毒人群是艾滋病病毒(HIV)的主要易感群體。20世紀90年代,我國部份省份出現“血液買賣市場”,由於操作不規範、共用針頭等諸多因素,導致艾滋病在這些地區迅速蔓延。2003年起,我國完善了公共衛生法規,開始對醫療用血進行艾滋病病毒檢測,禁止賣血行為,經血液及血製品感染艾滋病的病例大大減少。
2005年後,我國新發感染病例的傳播途徑由血液傳播轉向性傳播。以異性性傳播為主,但同性性傳播的比例由2006年的2.5%迅速增至2014年的25.8%。近幾年,60歲以上老年男性的異性性傳播感染和20歲左右青少年的同性性傳播感染比例上升,需要引起重視。2017年,有3077例學生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81.8%是同性性傳播感染。
預防更“主動”,檢測更方便
預防艾滋病,主要方法是切斷傳播途徑。自艾滋病傳入國內後,我國就大力宣傳預防艾滋病的知識,包括拒絕毒品,不共用針具,潔身自好,進行安全性行為,堅持正確、全程使用安全套,等等。
近年來,暴露前後預防成為阻斷艾滋病傳播途徑的重要方式。暴露前預防指不持續使用安全套、可能感染HIV的高危人群,每天服用藥物,以降低感染概率。這一預防方式於2014年提出,2016年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2018年被寫入我國相關指南。暴露後預防指在高危行為發生後72小時內,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服藥進行預防。
20世紀90年代,艾滋病病毒的檢測尚不“普及”,人們也不清楚哪裡可以進行檢測。目前,各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都設立了自願諮詢檢測門診,可以提供免費、保密的諮詢和檢測。另外,綜合性醫院也提供基本的HIV檢測服務。
療效提升,艾滋病也能成為“慢性病”
在發現艾滋病之初,人類對艾滋病認識較少,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加上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大多數患者的生存時間只有1~2年。1983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首次分離出艾滋病病毒,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於1986年將其命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後,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和蛋白酶抑制劑相繼被開發出來用於治療艾滋病,但是單藥治療效果有限,二聯治療雖增加了療效,但存在耐藥性等問題。1996年,何大一教授提出高效聯合抗反轉錄病毒(HAART)的三聯療法,成為治療艾滋病的有效方法。經有效抗病毒治療後,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得以重建,可長期存活。
在我國,HAART治療開始於1999年底。2003年,我國正式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免費抗病毒治療,推行“四免一關懷”政策,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下降(2003―2014年,病死率降低86%)。
2005年,我國發佈《艾滋病診療指南》,對抗病毒治療的指徵和時機給出了指導意見。至2018年底,我國《艾滋病診療指南》已更新至第四版。艾滋病患者可在現有的3類7種藥物中進行選擇,既可接受國家免費抗病毒藥物治療,也可自費購買進口的單片複合製劑。
目前,艾滋病已經由最初的致死性疾病轉變為與高血壓病、糖尿病類似的慢性疾病。患者只要遵醫囑按時服藥,不僅可以長期存活,還能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大部份患者可以回歸社會,正常工作、生活。
艾滋病完全治癒是全人類的共同希望,但從目前的研究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一步的目標之一是達到功能性治癒。通俗地說,就是不服用抗病毒藥物,也能保持體內病毒不再複製。
觀念更新,不再“談艾色變”
早些年,由於艾滋病無藥可治,幾乎與死亡“畫等號”,吸毒、性混亂、同性戀等名詞也成為艾滋病感染者的“標籤”。人們“談艾色變”,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視和偏見普遍存在。
2006年,我國《艾滋病防治條例》實施,明確提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屬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艾滋病感染者在社會上仍然被嚴重“邊緣化”,不僅大眾對艾滋病感染者排斥,各大醫院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艾滋病感染者也持“保留態度”,艾滋病感染者手術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很多企業也將艾滋病抗體篩查作為入職體檢的一部份。由於受到“排擠”,艾滋病感染者首先想到的是隱瞞病情,更有一些感染者逐漸出現扭曲心理,不積極接受治療,甚至產生報復他人和社會的想法。
近年來,抗病毒治療藥物可以將患者體內的病毒量降低到檢測不到的水準,雖然無法完全清除,但對患者的存活不造成威脅。人們也逐漸開始認識到,艾滋病並沒有那麼可怕,社會上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接納度也在逐漸上升。
只有堅持宣傳艾滋病相關知識,引導大眾正確認識艾滋病,重視對感染者的人文關懷,艾滋病的 “汙名化”、對感染者的歧視才有望得到緩解。實際上,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飯、握手、擁抱、游泳、泡溫泉、共用馬桶等,都不會被傳染。給艾滋病感染者多一點關懷,就會讓他們對生活多一些自信和希望。
專家介紹
李太生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衛生健康委艾滋病專家諮詢委員會臨床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兼艾滋病學組組長。擅長各種感染性疾病的診治。